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院智绘乡村团队成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到了风景秀丽的青城山马椅子实践基地。在这里,他们深入探寻传统手工艺,与手艺人展开深度对话,聚焦传统手工艺品的销售痛点与创新方向,并通过设计实践,为乡村文创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实地考察:触摸非遗温度与环境肌理
踏入基地,青竹环绕的自然景致与原木色工坊相映成趣,墙面悬挂的竹制工具、地面铺设的防滑竹质地板,勾勒出质朴而沉浸的竹艺氛围。团队成员深入探寻青城马椅子工艺,在工匠的讲解中,传统竹艺的精巧纹理、独特榫卯结构鲜活呈现传承脉络,竹材样本与生长特性介绍,更让大家直观感受“竹”作为核心元素的价值,为后续文创挖掘筑牢根基。

专访交流与云集思考
活动特别安排了对非遗手作人的专访。深耕竹艺几十余年的他,分享了自幼随父亲学编竹器的初心,更提及家族传承的故事:“从祖父到父亲,再到我和女儿,四代人守手艺,就想让它一直‘活’下去。” 朴实话语中满是对技艺的敬畏与传承的坚守。而当提到发展瓶颈,他坦言:“马椅子以竹为骨虽扎实耐用,但竹材偏重,外销时‘笨重’成了难题。”

聚焦痛点与创新方向
随后队员们对当地的手工艺品市场进行了初步调研,发现传统手工艺品虽独具特色,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销售渠道单一、产品缺乏创新、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
在深入了解销售痛点后,实践团队决定发挥专业优势,集思广益为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李老师以及随行马院谭老师紧扣这一痛点指引方向:一是围绕“竹”与“马椅子”核心元素设计专属IP,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二是聚焦“轻量化”“便携化”,通过结构改良或设计创新破解外销难题。“既要守住手艺的根,也要跟上时代脚步”,老师的话让团队思路豁然。经过头脑风暴和反复讨论,队员们确定了以设计文创产品为突破口,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感的文创品牌。

集思广益与设计实践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以“头戴竹编斗笠、手持微型马椅子”为核心形象,融入匠人女儿传承技艺的故事感,让IP既体现家族温度,又强化“竹”与“椅子”的记忆点;

饰品
竹节发夹、编织挂饰还原竹艺肌理,让非遗美学可随身佩戴;

地段规划图(草图)
结合基地文旅融合发展需求,运用CAD制图与手绘技法,对核心区域功能分区、交通流线、景观节点等进行可视化呈现。

经过几天的努力,实践团队的设计成果初见成效。后续这些文创产品和创新饰品我们会进行实物制作,展开线上售卖渠道,吸引消费者关注,有效拓宽了传统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我院智绘乡村团队的学生们通过与手艺人的深入交流和自身的设计实践,以“考察-发现问题-创意解决”为路径,既挖掘了青城马椅子四代传承的非遗文化价值,更以青年智慧为传统技艺破解发展难题,他们用青春的智慧和力量,为乡村文创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书写了一段难忘的青春篇章。未来,相信这些学子们将继续关注乡村发展,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贡献更多的力量。